第180章:機關圖志終成冊
(1/2)徐弘祖立于銅臺中央,三指微顫,掌心仍貼著鼎心凹槽。藍光自隕鐵碎片邊緣滲出,沿銅臺紋路緩緩流轉(zhuǎn),映得他眉骨深陷,唇色青白。肩傷裂處滲血,順著臂膀滴落,在鼎足刻紋間凝成暗珠。他未動,亦未言,只將呼吸壓得極緩,仿佛稍重一分,這方歸正的星軌便會再度崩亂。
良久,他左手緩緩收攏,將碎片再旋半寸,天狼、北斗、南斗三星投影重合于臺心,光幕不再閃爍。渾天造化儀低鳴如息,藍光沉穩(wěn),似江河歸海。他知,此器已不再受逆陣操控,敵蹤或死或遁,暫不足懼。
然此地不可久留。
他倚臺而坐,右手探入懷中,取出隨身皮冊——頁角卷折,墨跡斑駁,乃二十年游歷所錄之殘稿。翻開末頁,尚余空白三頁。他咬破指尖,以血代墨,先書“巴蜀機關圖志”六字,筆力沉峻,不帶一絲虛浮。
隨即閉目。
腦海中,光幕所現(xiàn)之圖樣紛至沓來:星鐵冶煉之法,以辰砂三兩、玄銅五錢,置于隕鐵坩堝,火候七日不熄,其質(zhì)如墨玉,叩之無聲;木牛流馬之樞,藏于腹中雙齒輪,以松脂潤滑,可負重百斤行百里;懸棺水車之引水道,依山勢傾斜十二度,配重錘三十六斤,晝夜不歇……他以“工程透視”之能,將每一結構拆解為層疊剖面,再以“三維測繪”定其比例尺寸,逐一記入冊中。
筆尖微頓。
他憶起劍門關冶煉爐中那具失控傀儡,雙目赤光,手執(zhí)利刃,步履僵直卻迅疾如風。此物若錄,后世必有奸人仿制為兵。他沉腕,將“太乙神數(shù)”控制圖譜盡數(shù)刪去,僅留一句:“傀儡之制,可助耕織,不可賦殺心?!?/p>
又思及夜郎地宮五行陣,以星鐵為引,地脈為線,可測百年地震。此技當傳,然須加注:“非至誠至靜者,不可啟陣,否則反噬立至。”
冊頁漸滿。
他以地理為綱,將所錄分作五卷:一曰《山川機樞》,載巴蜀棧道機關、水力磨坊、鐵索橋自鎖之法;二曰《星鐵秘要》,錄隕鐵特性、冶煉禁忌、與銅木結合之理;三曰《音律控機》,述音波共振啟閉機關之術,然刪去戰(zhàn)車操控之律;四曰《匠心戒律》,集歷代匠人教訓,首條即“星鐵不得為兵,違者天譴”;末卷《傳承錄》,記青城山老匠授圖、苗寨湖圖密紋、終南道人所傳風力測算之法,皆不沒其名。
書畢,題款:“江陰徐弘祖輯錄,天啟七年夏于魯班門遺址?!?/p>
他放下筆,冊子壓于膝上,氣息微促。傷處劇痛,如鐵釘貫骨,然心內(nèi)清明。此書非僅為技之存續(xù),更為道之錨定。機關之妙,不在巧奪天工,而在順天應人。若失其本,縱有萬般奇器,亦不過焚身之火。
忽覺腦中圖樣自行流轉(zhuǎn),不待筆錄,已推演出十年后青城水車齒輪磨損之狀,又見劍門關引水渠因泥沙堆積,三年后將堵塞三分。他心頭一震,知“工程推演”已成——非僅觀其形,更能察其變,預其終。
此非天授,乃萬里跋涉、百匠指點、生死磨礪所聚之果。
他靜坐良久,將冊子仔細卷起,裹入油布,以皮繩三重捆扎,系于腰間。此物既成,不可獨藏,亦不可盡傳。
正思量間,石階傳來輕履之聲,不疾不徐,踏在銅板上如風拂竹。
李秀娘立于廳口,黑衣如夜,面紗覆顏,手中無物,卻似負千鈞。
“你終是走到了此處?!彼暼绻啪?,“此地之秘,不該鎖于一國一地。”
徐弘祖未起身,只抬眼:“你欲取何物?”
本章未完,點擊繼續(xù)閱讀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