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 染缸里的光陰
(1/1)陳峰帶著王大爺給的靛藍粗布回到工作室時,夕陽正斜斜地透過百葉窗,將整個工作室切割成明暗交錯的條狀空間。張總監(jiān)正蹲在地上翻找資料,四周散落著各種布料樣本和文獻影印本,整個人幾乎埋在了紙堆里。舊木桌被堆得滿滿當當,《中國傳統(tǒng)染色技藝考》《明清民間布料圖譜》攤開著,書頁間夾著從老布料上剪下的線頭,藍得像浸了深潭的水。
“你看這個。”張總監(jiān)頭也不抬,手指點著書中一張泛黃的老照片。畫面里的染坊工人正站在齊腰深的染缸里,赤著腳踩布,靛藍色的水沒過腳踝,陽光透過作坊的天窗照在工人汗?jié)竦募贡成?,折射出古銅色的光芒?!袄戏ㄗ尤静?,講究‘人布共生’,腳踩的力道能讓顏色吃進纖維里,比機器攪拌更勻。你看這工人的腳踝,已經(jīng)完全被染成了藍色,這就是所謂的‘染匠的勛章’?!?/p>
陳峰把粗布鋪在桌上,布料邊緣的毛邊里還嵌著點土黃色的漿,像藏著當年染坊的塵土。他輕輕撫過布面,感受著那粗糙中帶著韌性的質感?!巴醮鬆斦f這布染了七次,得按他的法子試試?!彼_筆記本,昨天在老街記下的染布步驟已經(jīng)畫成了流程圖:浸缸、氧化、晾曬、復浸……每個步驟旁都都密密麻麻地標注著王大爺?shù)亩凇芭萑斓每刺?,陰天要多泡半日”“曬的時候得讓太陽直曬,云彩遮了就得收”“第七次染色要在月夜下晾曬,吸收露水精華”。
就在這時,李虎舉著手機沖了進來,額頭上還掛著汗珠,顯然是跑著回來的。“找著了!城郊有個老染坊,現(xiàn)在改成了民俗館,里面還留著三口靛藍缸!”他激動地說,屏幕上是他剛拍的染坊舊址照片。照片里的染缸積著半缸清水,缸壁上結著層青灰色的垢,像是凝固的時光。缸沿上有幾處破損,反而更添歲月的厚重感。
林小雅正對著電腦查植物染的現(xiàn)代工藝,眉頭皺成個疙瘩。她推了推眼鏡,語氣中帶著困惑:“可是傳統(tǒng)染法固色差,現(xiàn)代衣服講究耐洗,怎么平衡?”她指尖劃過屏幕上的化學固色劑列表,忽然停住,“或許可以用老法子加新技巧?比如染完后用米醋浸泡固色,既不傷布,又符合古法里‘酸水鎖色’的說法。我查到在一些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,至今還保留著用發(fā)酵米湯固色的古法?!?/p>
三天后,團隊扛著新布料去了老染坊。民俗館坐落在城郊的山腳下,青瓦白墻的建筑群依山而建,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。管理員是位頭發(fā)花白的老人,穿著靛藍染的土布褂子,聽說他們要復原七浸七曬的染法,渾濁的眼睛突然亮了起來。
“等等?!崩先祟澪∥〉貜膫}庫里翻出個生銹的木耙,木柄已經(jīng)被磨得光滑如玉,“這是當年攪靛泥用的,靛藍草發(fā)酵成泥后,得用它每天攪三次,攪出泡沫才算活?!彼钢鴫嵌阎牡逅{草干,葉片已經(jīng)變成深褐色,“新草得曬半干,一層草一層石灰碼在缸里,灌水封三個月,才能出靛泥。這活兒急不得,就像養(yǎng)孩子,得慢慢來?!?/p>
陳峰伸手摸了摸染缸內(nèi)壁,冰涼的陶土上還留著細密的手印,像無數(shù)雙曾經(jīng)在此勞作的手留下的溫度。他仿佛能聽到昔日染坊里的號子聲,看到工人們忙碌的身影。
“先試小樣?!标惙灏寻朊组L的棉布剪成十二個小塊,分別做好編號,放進稀釋好的靛藍水里。布料剛沉下去時是青灰色的,撈出來晾在竹竿上,被山風一吹,漸漸透出藍,像雨后的天空慢慢變深。
管理員老人用竹竿撥了撥布塊,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:“這叫‘氧化變藍’。剛染出來是綠的,見了空氣才轉藍,就像莊稼要見太陽才結果。我小時候常幫父親染布,最喜歡看這變魔術似的時刻?!?/p>
李虎蹲在染缸旁,盯著水里的布料出神。布塊在水中輕輕晃動,像片游動的云?!皬埓鬆斦f面人配色要‘色不過三’,這染布是不是也講究層次?”他忽然想起面人師傅調(diào)顏料時,總說“藍里摻點黃,像青天映著麥田”,便往其中一個染缸里滴了幾滴姜黃染液。布料撈出來時,藍得發(fā)翠,像初春的湖水,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。這個意外的嘗試讓眾人都驚喜不已。
林小雅則在晾曬的布料旁支起個小木桌,上面擺著各種測量儀器和記錄本?!袄顙鹫f竹篾曬到‘半干帶潮’最有韌性,布料是不是也得這樣?”她仔細記錄每次晾曬的時長、溫度、濕度,發(fā)現(xiàn)曬得太干的布,第二次染色時吸色不均,而晾至八成干的布,顏色能滲得更透。“就像扎燈籠的竹骨,得干濕恰到好處,才能彎出想要的弧度?!彼诒咀由袭嬃藗€曲線圖,橫軸是晾曬時間,縱軸是布料吸色率,曲線像條起伏的波浪,藏著光陰的節(jié)奏。
張總監(jiān)翻遍了民俗館的舊賬本,在一本民國二十三年的染坊記錄里,找到了“七染”的秘訣。賬本的紙張已經(jīng)發(fā)黃脆化,需要極小心地翻閱。“第一次染‘打底色’,時間最短;第三次染‘定筋骨’,得泡足時辰;第七次染‘鎖魂’,要在缸里過夜。”他指著賬本上的毛筆字,墨跡已經(jīng)發(fā)褐,“你看這批注:‘七染如七層樓,一層疊一層,才穩(wěn)當’。還有這里記載著,要在每次染色前念染布咒,雖然我們現(xiàn)在不講究這個,但可見古人對染布這件事的敬畏之心?!?/p>
接下來的七天里,團隊成員輪流守在染缸旁。白天,他們要根據(jù)陽光的強弱調(diào)整晾曬時間;夜晚,要起來檢查染缸的溫度。有時半夜突然下雨,大家就得急急忙忙收布,手忙腳亂中反而增進了團隊的默契。
第五天染布時,突然刮起了大風,差點把晾著的布全部吹走。大家七手八腳地搶救布料,李虎還因此摔了一跤,手上擦破了皮,卻笑著說:“這下可真成了‘染布郎’了,連血都要染成藍色了?!?/p>
第七天收布時,陳峰把最后一塊靛藍布從缸里撈出來。布料沉甸甸的,藍得像夜空,卻透著種溫潤的光,不是工業(yè)染料那種刺眼的亮,而是像浸過歲月的舊物,帶著點含蓄的韻。他把布鋪在老染坊的青石板地上,陽光透過窗欞照在布上,布面上的紋路隨著光線流動,像有水流在里面輕輕晃動。
“這才是王大爺說的‘越洗越有味道’?!睆埧偙O(jiān)蹲下去,用手指捻了捻布料,纖維里藏著的藍像活的,“工業(yè)染布是把顏色‘蓋’在布上,老法子是讓顏色‘鉆進’布里。”他忽然想起收舊物的王大爺說過,好布料“能呼吸”,現(xiàn)在才算懂了——那些經(jīng)過七浸七曬的布,纖維里藏著無數(shù)細密的孔,既能透氣,又能鎖住顏色,像個會過日子的人,既守得住本真,又容得下時光。
管理員老人也走過來,摸著布料連連點頭:“這布有了魂兒了?,F(xiàn)在的人總圖快,可是有些事快不得。染布就像修行,一遍遍浸染,一次次晾曬,急不得,躁不得?!?/p>
回去的路上,陳峰把那塊靛藍布裹在懷里,布料上還留著染缸的草木香,混著陽光的味道。他看著車窗外掠過的高樓,忽然覺得那些冰冷的玻璃幕墻,缺的或許就是這種“七浸七曬”的耐心——老手藝從來不是慢,是懂得讓時光在物件里慢慢沉淀,就像這染布,每一次浸泡都是與水的對話,每一次晾曬都是與陽光的約定,最后才能長出屬于自己的筋骨與靈魂。
工作室的燈亮到后半夜。陳峰在設計圖上把短褂的布料換成了七染靛藍布,又在領口的網(wǎng)紋縫線上添了道細窄的白邊,像老染布邊緣自然形成的“水浪邊”。他還特意在衣角處設計了一個隱蔽的小口袋,靈感來自傳統(tǒng)染布師傅放染料配方的小兜。
李虎在工裝褲的口袋上,用姜黃染液的布料拼了朵小小的面人花,花瓣邊緣故意留了點毛邊,像剛從面人師傅的竹筐里摘下來的。他還建議在褲腳處采用漸變色設計,從深藍到淺藍,象征七次染色的層層疊加。
林小雅則把襯衫的袖口,用染了三次的淺藍布接了段“燈籠邊”,布料微微起皺,像竹篾自然的弧度。她還發(fā)現(xiàn)用不同水質浸泡布料會產(chǎn)生微妙色差,于是特意標注要取用老染坊后山的泉水來做最后一道浸泡。
月光從窗戶灑進來,照在工作臺上那塊靛藍布上,布料泛著淡淡的光,像浸在水里的星子。陳峰想起染布時管理員老人唱的那首古老染布歌謠:“一染青如水,二染藍似天,三染云紋現(xiàn),四染蝶戀花,五染魚戲水,六染星月夜,七染魂夢牽……”
“明天帶這些小樣去老街?!标惙灏言O計圖疊好,壓在那半片舊瓷碗的照片上,“讓老手藝人們看看,他們的光陰,正順著布紋,慢慢活過來?!?/p>
窗外,一輪明月高懸,靜靜地注視著這片土地上正在蘇醒的傳統(tǒng)。工作室里,那塊經(jīng)歷了七浸七曬的靛藍布在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,每一根纖維都在訴說著時光的故事,等待著在新的設計中延續(xù)古老的生命
本章結束,點擊繼續(xù)閱讀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