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 津門碼頭新考題
(1/1)陳峰站在天津古文化街的牌坊下時,海河的風正卷著水汽撲面而來。青灰色的磚墻上,爬山虎的枯葉還掛在藤蔓上,像一串串風干的銅錢。李虎舉著相機拍對面的泥人張店鋪,玻璃柜里的“和合二仙”泥人笑得眉眼彎彎,釉色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。
“峰哥,天津的水太深。”張總監(jiān)攥著剛打印的調(diào)研報告,紙頁邊緣被海風卷得發(fā)卷,“這邊老字號扎堆,狗不理包子、耳朵眼炸糕、楊柳青年畫……個個都有百年根基。咱們要在這兒開攤,得先過‘本地人認不認’這關(guān)?!?/p>
陳峰的目光落在街角一個賣茶湯的小攤上。攤主是個戴白帽的老爺子,黃銅壺嘴像條金龍,滾燙的開水“嘩”地沖進糜子面里,瞬間騰起的熱氣裹著甜香?!澳显谶@兒擺攤多少年了?”陳峰遞過兩元錢,要了碗茶湯。
“打解放前進城就在這兒。”老爺子用小銅勺往茶湯里撒芝麻、花生碎,“那會兒這街上,賣風箏的、捏面人的、唱大鼓的,比現(xiàn)在熱鬧。后來好多老字號不接地氣了,年輕人不愛來了?!彼噶酥覆贿h處的狗不理門店,“你看那包子,漲到三十塊一籠,老百姓誰還天天吃?”
這話像根針,刺破了陳峰心里那點“長三角連勝”的浮躁。他讓團隊先別急著找攤位,而是分頭去逛老字號:李虎去看楊柳青年畫的制作工藝,林小雅去跟泥人張的傳承人學捏泥人,張總監(jiān)則扎進布料市場,摸清天津人愛穿的“小褂子”面料。
自己則揣著個筆記本,在古文化街泡了三天。他看老手藝人用竹刀在葫蘆上刻“蛐蛐罐”,聽茶館里的評書先生講“津門三絕”的來歷,甚至跟著賣風箏的師傅學扎“沙燕”的骨架。“這風箏的翅膀,得用高麗紙糊,輕且韌。”師傅手把手教他綁竹篾,“你們做衣服,跟咱扎風箏一樣,骨架(面料)得好,裱糊(做工)得細,不然飛不高?!?/p>
第四天,團隊在茶館碰頭。李虎翻著相冊里的年畫:“楊柳青年畫講究‘勾、刻、印、繪、裱’五道工序,最絕的是‘開臉’,人物的眉眼得手繪,一百個畫師能畫出一百種神態(tài)。咱們要是把年畫里的‘連年有余’娃娃印在衛(wèi)衣上,會不會太花哨?”
林小雅舉著個巴掌大的泥人,是她捏的熊貓:“泥人張的傳人說,他們的秘訣是‘三分塑,七分彩’。顏色得用礦物顏料,日曬雨淋都不掉色。咱們的衣服印花,能不能學這個?”
張總監(jiān)則帶回來塊深藍色的布料:“這是天津人愛穿的‘勞動布’,以前碼頭工人都穿它,耐磨還透氣。我找紡織廠問了,現(xiàn)在改良成了彈力面料,做工裝褲肯定受歡迎?!?/p>
陳峰把眾人的發(fā)現(xiàn)記在本子上,突然拍了下桌子:“就從‘碼頭文化’切入!天津是漕運碼頭,骨子里有江湖氣、實在勁兒。咱們的產(chǎn)品,要像這里的茶湯——料足、味正、不貴。”
他當即定下三款主打產(chǎn)品:用楊柳青年畫“蓮年有余”紋樣的衛(wèi)衣(但把娃娃的衣袂改得更飄逸,避免花哨)、勞動布改良的工裝褲(褲腳加了可調(diào)節(jié)的抽繩,兼顧復古和實穿)、還有印著“津門碼頭”字樣的帆布包(包帶用的是碼頭工人捆貨物的粗棉繩)。
找攤位時,還真遇到了“江湖規(guī)矩”。古文化街的攤位被幾個本地老板把持著,見陳峰他們是外地來的,一個留著寸頭的漢子叼著煙說:“想在這兒擺攤?先過我這關(guān)。你們的衛(wèi)衣,能經(jīng)得住碼頭扛大包的穿一個月不?”
陳峰沒動怒,反而請他去工廠看樣衣。在臨時租的倉庫里,他讓工人把衛(wèi)衣往水泥地上蹭,蹭了十分鐘,面料沒起球;又把工裝褲泡在鹽水里(模擬碼頭潮濕環(huán)境),撈出來晾干,版型沒走樣。寸頭漢子挑不出毛病,嘟囔著:“算你們有點意思,我那攤位旁邊還有個空鋪,月租給你們算便宜點?!?/p>
開業(yè)前三天,陳峰搞了個“非遺體驗日”。請楊柳青年畫的師傅來教顧客印年畫,泥人張的傳人教捏泥人,買衣服的顧客能免費體驗。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印了張“蓮年有余”,舉著對她媽說:“媽媽,這比動畫片好看!”
生意漸漸有了起色,但真正的考驗在一周后。那天突然下了場暴雨,不少顧客跑來投訴:“你們的帆布包漏水!里面的年畫都濕了!”陳峰趕緊去看,發(fā)現(xiàn)是包底的縫線處滲水——粗棉繩包帶雖然結(jié)實,但和帆布的銜接處沒做防水處理。
他當即讓所有帆布包下架,當著顧客的面用膠水把滲水處補好,又承諾“所有售出的包,免費郵寄回廠做防水加固”。林小雅在直播里鞠躬道歉:“是我們考慮不周,忘了天津的雨季長。這三天我們不賣包,就教大家怎么給帆布包做防水,也算賠罪?!?/p>
有個老天津衛(wèi)在評論區(qū)說:“小伙子,敢認錯、肯擔責,有點當年碼頭掌柜的意思。我們天津人,就服實在人?!?/p>
為了徹底解決問題,陳峰找來了做戶外用品的廠家,給帆布包加了層隱形的防水膜,又在包底加了塊耐磨的牛津布。改良后的帆布包上架時,他特意請了那天投訴的顧客來剪彩,老太太笑著說:“你們這不是賣貨,是交朋友啊?!?/p>
站穩(wěn)腳跟后,陳峰又盯上了“老字號聯(lián)名”。他帶著改良的勞動布工裝褲,去拜訪了“謙祥益”——天津百年老字號綢緞莊。總經(jīng)理是個戴眼鏡的老先生,翻著賬本說:“我們光緒年間就給宮里供綢緞,可現(xiàn)在年輕人不愛穿綢緞了,庫房里堆著不少老云錦,都快發(fā)霉了?!?/p>
陳峰指著工裝褲:“您看,能不能用云錦的邊角料,給工裝褲繡個小圖案?比如在褲兜上繡朵云錦的牡丹,既不浪費老料子,又給褲子添點貴氣?!?/p>
老先生眼睛一亮,當即領著他們?nèi)旆?。推開沉重的木門,一股樟木混合著絲綢的香氣撲面而來。架子上堆著卷成筒的云錦,孔雀藍的底色上,金線繡的鳳凰栩栩如生?!斑@些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存貨,”老先生撫摸著云錦,“機器織不出來,都是老藝人一針一線繡的?!?/p>
他們最終選定用云錦邊角料,在工裝褲的后腰繡個巴掌大的“津”字,字體是從楊柳青年畫里拓下來的。聯(lián)名款取名“謙祥益·峰選”,定價299元,比普通款貴100,但比純云錦制品便宜了一大半。
發(fā)布會那天,謙祥益的老師傅穿著改良的云錦馬褂,陳峰穿著工裝褲,倆人站在一起,倒像新老時光的對話。一個年輕顧客試穿后說:“沒想到老古董能這么潮!這‘津’字繡得,比我爸的紋身還酷?!?/p>
這款工裝褲成了爆款,連天津的相聲演員都在臺上穿它。有次演出,演員指著褲子說:“您猜這后腰的‘津’字值多少錢?告訴您,這是百年老字號的手藝,千金不換!”臺下哄堂大笑,散場后,好多觀眾直奔古文化街的“峰選”攤位。
生意最火的時候,陳峰反而讓團隊放慢擴張速度。他在會上說:“天津教會我最重要的,是‘穩(wěn)’。碼頭的船,要是急著開,容易觸礁。咱們得像這里的老字號,一步一個腳印,才能走得遠。”
他把倉庫改成了“非遺工坊”,請楊柳青年畫、泥人張、謙祥益的手藝人定期來授課,顧客買衣服能免費學手藝。有個單親媽媽學了半年年畫,居然開了家網(wǎng)店賣自己印的T恤,特意來感謝陳峰:“您不僅讓我們買到好衣服,還讓我們學到了吃飯的本事?!?/p>
深秋的傍晚,陳峰站在海河邊上。夕陽把河水染成金紅色,遠處的天津之眼摩天輪緩緩轉(zhuǎn)動,像個巨大的時間齒輪。他想起剛來時那個茶湯攤的老爺子,不知道他今天出攤了沒有。手機響了,是李虎:“峰哥,北京那邊說,故宮博物院想跟咱們談談聯(lián)名的事!”
陳峰望著河面上的波光,突然覺得,“峰選”就像一艘剛駛出天津碼頭的船,前面有更廣闊的海,也有更洶涌的浪,但只要把穩(wěn)舵(品質(zhì))、揚好帆(文化),就一定能駛向更遠的地方。風從河面吹來,帶著水汽和淡淡的云錦香,像是在為他鼓勁。
讀書三件事:閱讀,收藏,加打賞!
本章結(jié)束,點擊繼續(xù)閱讀->>